自然地景观的产物——乡村景观
2017-09-16 来自: 泉州市自然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714
自然地景观的产物——乡村景观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无论是千年来人类努力营建的农业景观,还是披覆于大地之上的森林景观,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几千年来以来,乡村景观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演变,演绎出人们挚爱的乡村特有的个性。肥沃的峡谷山林中,棋盘格子般的田野常常盛产丰饶的粮食作物。森林在山巅为它们俘获云雾,周而复始地滋润着蜿蜒而下的溪流;群山在四周为它们阻挡飓风,免遭狂风肆虐。山涧溪流,形态各异。山谷追随着水流无尽地延伸,形成巨大的平原。
乡村景观有着多样的尺度和形态,或是狩猎、采集的,或是田园、农业的,两者之间的界限亦非总是清晰,往往取决于气候条件、历史发展阶段以及用以支持人口的资源状况。
过去的100年中,乡村景观变化速度惊人,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有6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其中25个在亚洲,19个在欧洲,12个在北美,5个在南美,还有4个在非洲[1]。中国14亿人口的51.3%如今居住在城市,其中在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村人口占了重要的比例,预计到2020年将再有1亿农民移居城市。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乡村劳动力的流失,土地作业技能和知识的失传,成为当今乡村景观保护的重要议题。
<1>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也是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尤其是人类改造而成的乡村景观,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属于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的代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操作指南》中采纳了文化景观,使文化景观得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认知和保护文化景观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书。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包括3个子类: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造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遗址类景观(或化石)以及仍然持续演进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展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文化关联性,而非有形的文化物证。
2.有机进化,持续演进的景观”是本文的议题。此类景观不但处于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之下,而且包含着有形和无形的遗产、生物及文化的多样性。“它们展示了紧密的交织关系……是地方社区与他们的遗产、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根本的联系。在亚太地区,有2类具有地区识别性的重要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可:关联性文化景观以及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包括亚太地区独特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体系。
3.至2011年,有近80处文化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在全球地区专题研究中,农业景观被特别提及(包括畜牧业和种植业,“羊业景观”“渔业景观”等),用以填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在地域上和主题上的空白。此外,还有其他各类乡村景观,如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景观,饲料作物景观,绿洲、果园、葡萄园、蔬菜园、甘蔗地、香蕉园,还有各地区由不同奶牛品种而形成的乳业景观。但是,此类主题 文化景观主题的全球性研究还尚未起步。
尽管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在亚太地区,乡村文化景观更多地是由社区出于生计而进行的自发性经营保护,并没有进入政府的保护体系之中[7]。并非所有的文化景观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但是它们具有不同层面的国家、地区或地方价值,是可持续景观体系的基础,因而都具有保护的价值。在世界各地,有大量森林和植物是因其精神价值而得到保护的。
<2> 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管理议题
乡村景观产生于几千年来人们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生产利用,这些资源是当地农业、渔业或狩猎业的支撑,其景观具有物质性的乡土形态,与传统土地的归属及其管理体制关系密切,因此,它们是历史的作品,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演进。传统乡村景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以及乡村土地对于当时技术的适应,这种持续的变化在今天的乡村演变中仍将继续。在劳动力更稀少的集约型农业生产中,人口的变化将导致技术的更替。现代的新技术,如速生林等新作物、塑料薄膜和风力农场这些新材料、新形态的出现,对传统乡村景观的视觉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其中农业规模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在发达经济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让位于大型的农业经济,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农田。
小规模的传统土地形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如东南亚山地森林中的农田,太平洋岛上相互穿插的园子,地中海国家台地状的葡萄园,英格兰被灌木篱墙包围的田园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这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美景也不断消失在我们的眼中。但是我们追求景观的脚步一直在路上。